Saturday, August 22, 2009

守之不動 億百千劫

突然有一種感覺和想法,會拍到某張照片或某個人,看來就跟佛教所說的因緣一樣,要遇上對的時間與對的拍攝對象。我剛好在此刻遇到吧!


拍這一張照片,真的是因爲遇上對的時間與對的拍攝對象,因爲和家人及慈青一起,談談笑笑間,因緣具足,按下快門的瞬間,相機出現的日期是2008年01月01日,時分秒加起來剛好是一排六個零。原來對的時間與對的拍攝對象剛好給我遇到了,就在新年伊始,不多也不少!當下的心情是有些許興奮、些許慶幸的,同時間,發願在慈濟菩薩道上也可以像靜思堂一般守之不動,億百千劫。


Original Create Time = 2008:01:01 00:00:00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igitalization Time    = 2008:01:01 00:00:00
二零零八年一月一日

如何看

突然覺得應該重新學會「如何看」。有了新的眼睛才能擁有新的創意視野。「如何看」成爲培養創意的關鍵技巧。哲學家柏格森(Henry Bergson)說:眼睛只能看到心願意理解的事。想想在生活中也經常如此,對於不在自己觀念範圍内的東西,往往看不到。


一個人能不能累積智慧,主要是看他懂不懂「如何看」,如何看世界、看人生、看事物的方式、如何看自己的動機、看自己的習性、看自己的生命經驗。眼睛只是感官,到底看到什麽,看多看少,是心在決定。

攝影大師史台肯(Edward Steichen)說:當你真正開始看見事物,才能真正開始感受事物。我們每天面對世界,帶著心中各種情緒和偏見。我們經常還沒看清楚事情,就已經先在上面染色。

「如何看」決定我們看到什麽;「如何看」決定所見之事的意義;「如何看」決定經驗的質感;「如何看」決定能否看出事物之間的關係,進而運用在工作上、日常生活中。我們現在看的是習性看的世界,要提升心靈,需要的是新鮮的看法,一種超越習性的看法。每一天、每一刹那都用新鮮的眼睛看世界,才能和心靈的神秘泉源直接溝通。
 
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廿五日(星期二)

人在書香中的美感

每天都希望可以把應該做的、分内的事情完成。最近太多事發生,手邊的工作似乎越來越多,一直在考驗我的承擔能力。但是,人生遇見的事,總是因緣;既是因緣,貴在隨順。所以,只能祈願每天的工作能夠順暢,不管多疲憊。




那天到書軒赴約,恰好相約的師兄有事未能前來,在等待的過程中,享受書香及人在書香中的美感,同時,緊綳的心情有了稍事暫休,走走看看,受益良多。



有時會想,只是想,人,一直停留在原地沒有前進總是不好的。又想,人,能說出自己想說的話,而且是正確的話語,可不簡單。再想,在深奧與嚴肅或者柔軟的步調中,都能當一個快樂的讀者;從靜思文化衆多出版品裏豐富自己心靈的缺憾,應該要讓它成爲我每日生活的思想片段。而生活,總有日出日落,總有喜怒哀樂,也有驚奇,偶有讚嘆。有時,一些人事物,總在眼前流轉,又如雲煙,在忙的當兒,似乎又視而不見,無動於衷。但是,真的是如此而已嗎?



探討人事物,曉得要以理性和感性、慈悲及智慧互補,最為圓融。若只懂得以情緒對待,最易遺憾。要做到,談何容易!
 
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十三日(星期四)

Wednesday, August 05, 2009

菩薩心 菩提根

二零零七年已接近尾聲,二零零八年即將來臨,不禁回顧起自己一年來的好與壞、成與敗、優與劣、信與不信……最後還是覺得人生除了滿足物質欲望之外,應該往屬於心靈層次的世界去探討、反省;對各種價值的追求,是否將帶來不同性質的快樂?這樣的快樂是否顯示了更為高尚的生命價值

印度教有一個比喻看到小孩沒有玩具可以玩,會覺得可憐;但是看到大人只有玩具可以玩,覺得可悲。這個比喻提醒我們:隨著年齡的增長,應該調整我們的觀點,追求更高層次的目標。

作者梭羅曾這樣說,我們應該學習印地安人的「和諧」觀念。以印地安人中的納瓦荷人為例,他們認為宇宙就像一座城市,形成一個身體與一個靈魂,人類在其中應該和睦相處,培養健康與美感,並且增益智慧。

宋儒陸象山說:「人本與天地一般大,只是人自小之爾。」

因此,二零零八年應該要更加積極、精進在菩薩道上,努力的菩薩大招生!承如上人在授證後開示:菩薩心要記得,就是要不斷開闊自己的心胸。因為我們在學習,學習這一分成菩薩的功夫,要學習先縮小自己,縮到像奈米一樣,才能發揮那一分奈米良能喔。

我們的智慧,就是菩提根,要不斷地往下紮根,往週圍伸展。所以,我們要在這一條菩薩道上開闊我們的心,還要拓展我們的道路。這就是慈濟宗門,期待人人心中有佛,行中有法,行入人群中去發展我們的良能。

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十九日

母狼的啟示

今天,閲讀到一篇名為母狼的啓示,的確是一生受用不盡的經驗:
我妹婿是美國人,從小就想作水手,嚮往外面的世界,想先環遊世界再回學校念書。雖然他父親是醫生,家庭經濟環境許可,但是父母並不給他錢,他也沒向家裡要,高中一畢業就先去阿拉斯加伐木存錢,因為阿拉斯加夏天日照很長,太陽到午夜才落下,三點多又升上來了,他一天如果工作十六小時,伐一季木的工資可以讓他環遊世界三季。
他在走遍世界兩年之後才回大學去念書。因為他是在自己深思熟慮之下才決定念的科系,所以三年就把四年的學分修完,出來就業。他工作得很順利,可以說平步青雲,一直做到總工程師。
有一次,他告訴我一個小故事,說這件事影響了他一生。
他在阿拉斯加打工時,曾與一個朋友在山上聽到狼的嗥叫聲,他們很緊張的四處搜尋,結果發現是一隻母狼腳被捕獸器夾住,正在號嚎,他一看到那個奇特的捕獸器,就知道是一名老工人的,他業餘捕獸,賣毛皮補貼家用,但是這名老人因心臟病已被直升機送到安克瑞契醫院去急救了,這隻母狼會因為沒有人處理而餓死。他想釋放母狼,但母狼很凶,他無法靠近,他又發現母狼在滴乳,表示狼穴中還有小狼,所以他與同伴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狼穴,將四隻小狼抱來母狼處吃奶,以免餓死。
他把自己的食物分給母狼吃,以維持母狼的生命,晚上還得在母狼附近露營,保護這個狼家庭,因為母狼被夾住了,無法自衛。
一直到第五天,他去餵食時,發現母狼的尾巴有稍微搖一搖,他知道他已開始獲得母狼的信任了,又過了三天,母狼才讓他靠近到可以把獸夾鬆開,把母狼釋放出來。
母狼自由後,舐了他的手,讓他替牠的腳上藥後,才帶著小狼走開,一路還頻頻回頭望他。
他坐在大石頭上想,如果人類可以讓凶猛的野狼來舐他的手,成為朋友,難道人類不能讓另一個人放下武器成為朋友嗎?
他決定以後先對別人表現誠意,因為從這件事中看到,先釋放出誠意,對方一定會以誠相報。(他開玩笑說,如果不是這樣,那就是禽獸不如。)
因此,他在公司中以誠待人,先假設別人都是善意,再解釋他的行為,常常幫助別人,不計較小事。所以他每年都升一級,爬得很快。
最重要的是,他每天過得很愉快,助人的人是比被助的人快樂得多,雖然他並不知道中國有「施比受更有福」這句話,但是他的生活證明了這一點。
他對我說,他一直很感謝阿拉斯加的經驗,因為這使他一生受用不盡。的確,只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才會珍惜,下過霜的柿子才會甜,人也是經過磨鍊了才會成熟。
如果一個人大學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,那麼應該要讓他去外面磨鍊一下,不要給他錢,讓他自食其力,重要的是父母要捨得放下!悟到「 對孩子最好的保護就是不保護」。
給他一個機會去證明自己、體驗人生,相信他也能從中得到一個對他一生受用不盡的經驗。

寫於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廿一日(星期五)

命好不如習慣好

三月廿四日,上人在晨語開示中提到,要好好修身口意。身口意要從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;不論什麼時間,在任何一個空間。君子慎其獨,即使在我們獨處的空間,我們也要很謹慎、都要自我警惕。起心動念、開口動舌要照顧好。好話從心,好事從身行。要說一句好話,平時就要把我們的習氣照顧好,習氣好的話,說出來的話很自然就是好話,因為習慣了。我們的心若修得時時是好時,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;當然所說的話,就是從心起的好話,自然好事就是身要去行,我們要知道好事要及時做,好事不分遠近、親與疏,所以我們的身,總是時時付出幫助人。立願付出,身語意要平行走,才不會變成發空願。今天有了一個好的開始,時時警惕自己的心念是好念,就算有逆境也要當成是對自己的考驗。結果,在工作上確實是比以前的狀況好,雖然考驗也不少,但整個心境跟以往比起來還是好多了,我想,一切都是好因緣吧!

寫於二零零八年三月廿四日

口説好話

最近和同仁開會,總是覺得氣氛怪怪的,很不喜歡這樣的空氣彌漫,又不想一直聽著同仁無意義的報告和解釋,所以用平常不曾有的口氣,算是責備了對方。事後,發覺我最近說話比以前直接了當了許多,也感到很難過。有時候難免會想,做主任實在很難,因為不想看見一些不公平的事,使大家做事心情都不愉快,但在是非之中讓人看自己的軟弱而跌倒,卻也是人所不悅的。到最後只能選擇戴上耳機,聆聽無量義經,希望心可以沉靜下來。可是這樣做就對了嗎?沒有答案。且整晚想來想去的結果是帶著悶氣上床。直到看了二零零六年七月二日人間菩提上人開示,沒有立志那顆心無法定下來,人生的方向,往往都是會受圍的環境所影響,不知未來的方向在那裏,立志匹夫都應該要有。 人品典範不只是透過人文報導傳播出去,更要從自身做起,才能讓清流的源頭,真正的澄淨無染。
二零零七年二月十九日的人間菩提上人開示說,每個人都喜歡過年歡樂與和諧的氣氛,如果人人都能口說好話、心存感恩,每一天都可以像過年一樣,人心調和,事事就能平安如意。
我忽然莞爾,覺得真的很幽默,因為上人這兩天的開示回答了我的問題,知曉以後可以不帶怒氣,也不需用自己的情緒去處理對方的行為了。要如詩人一樣控制舌頭?雖然不是很容易做到,但我每日的生活,少不了說話,如果不能控制到不惹禍,那又如何能自在過每一天呢?記得在成長過程裡,爸爸媽媽常對我說,飯可以亂吃,話不可以亂說;話語是帶有能量的,說出的話也如潑出去的水無法收回,話語可以造就人,也可以毀掉人,所以當小心自己的口。清楚知道,身為主任者,應特別小心,當你想說出自己心中的話時,它就反映了你自己,且反映了你和同仁的關係。年紀漸長,這些話總不忘時時給自己再三告誡,但也常常忘記,這麼多年來雖然也會用心不用話語傷人,然而還是有口無心的惹過禍端。

寫於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十四日

經驗

經驗,是一場無法停止的累積。
我們可以累積善念、善德,以至於在某天可以化解仇恨、破解災難,這應該是人生重要的選擇,但重點是我們經常累積而不自知,自己到後來甚至沒有履行選擇的權利。就像我們都了解生命只有使用權,卻沒有擁有權;可是大多數人並沒有好好的使用短短數十年的生命。
其實,只要開始注意,就能看到自己的經驗該負的責任是什麽。對自己負責之後,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許多自身經驗原來是自導自演的。有了這種新體會,看到經驗的累積原則,漸漸學習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、改變自己心靈深處所看到、所感受到的一切。
我們習慣性地自動接近喜歡的東西,遠離自己不喜歡的東西,自動對於無所謂的事不予理會。要了解習性對自己的影響有多大,只要先觀察:「聽到任何事、看見任何事時,我們多快下判斷?」就不難了解!

寫於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廿四日(星期一)

好壞一念間

好話要好好説,否則,言者無心,聽者有意就常在那一念之間發生。
一念之間,只要懂得忍、懂得退一步想,想想壞話或重話怎麼好好說,狠話怎麼輕柔說,就可能是喜劇收場。
一念之間,如果毫不考慮地脫口而出,則可能演變成悲劇。
以下故事也許可以讓大家更明白。
有個朋友在新居的後院搭了間工具房。那工具房是買現成的材料,再自己拼裝的,專門用來放剪草機、鏟子、鋤頭這些整理花園的工具。
可是這朋友興高采烈地才拼裝到一半,他的鄰居竟然隔著牆喊:「你亂蓋房子,是違法的。」這朋友氣極了,跑到建管處去問,得到的答案是蓋十呎乘十呎以內的工具屋,不違法;只有超過,才違法。他回去量了量自己買的工具屋,是十呎乘十二呎,多了兩呎,於是拿去退掉,換成合法的尺寸。
工具屋搭好了,他想:「非要去糗糗那鄰居不可,要告訴他中國人不好欺負,我去政府單位問過了,現在搭的絕對合法,歡迎他去告!」
「你何必這麼說呢?」有人勸他:「您何不換個方式,對他說『真是謝謝你,幸虧你提醒我,不然我的工具屋多了兩呎,因為違法得拆除,就白蓋了。』你不是照樣讓他知道你去問過政府單位,現在是合法建築了嗎?」
朋友想了想,覺得有理,照辦了。結果不但沒有得罪鄰居,還交上了好朋友。
可能只因為一句話沒說對,就把喜劇變成了悲劇,把眼看就要辦成的好事變成了壞事。「話」人人會說,只是不見得人人會說話;有話好說,只是不見得人人說好話。
不說好話的道理很簡單──因為沒有多想一想。

寫於二零零八年一月十六日(星期三)

感覺先行

今天的日誌,是以一個攝影愛好者的角度出發。記得中國電影導演陳凱歌曾所過的一番話:理論是一種歸納性的東西,它限制創作,拍電影要讓感覺先行,然後才決定用怎樣的技巧去表達感覺。其實,攝影亦是同理。之所以有這個感覺,是因爲經驗告訴我攝影始終受著許多不同客觀環境的束縛,在還未拍下一張照片之前,拍攝者只能憑著經驗預計結果,常常,按下快門之後會看到照片比想像中的好,但有時又會更糟又或是另外一種感覺。最近,從添購了NIKON D80 ,常用連環快拍的手法去補捉被攝者瞬間的表情,總覺得攝影應隨著被攝者的率性和特質而行,又一直認為人類的眼睛是懂得說話的。自去年赴臺灣參加四合一營隊回來,確實有了許多新的啟發,又說不出一個所以然,但是,深刻感覺思考方式和觀念上真的起了變化。就像中國藝術家艾未未說過的一句話:人走時會帶走所有的靈性。人們只能感受缺失,無法說請楚缺失了甚麼。

寫於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廿九日(星期五)

感恩與輕安自在

最近突然感覺到空間感越來越強,好多事情都等著大家來做,只要菩薩招生的節奏快一點、大一點,一定可以承擔更多的志業。不禁想起平時常常和同仁們提起,必定是自己先有了心靈的空間,才能有容納他人的空間;必定是自己先受到感動,才能把這一分感動與衆人分享。而這一切,都源自於常保一顆感恩的心。
有幸承擔人文真善美志工工作的策劃和分享,總是抱持著感恩的心,感恩這麽多有志一同的人同行在為馬來西亞慈濟大藏經寫歷史、做記錄的菩薩道上。和年前擔心志工的精神理念、擔心資料、照片的外流等等的心境有很大的差異;這一些,都因爲感恩,而轉爲輕安自在。
因爲懂得「感恩」,讓生命有了揮灑的自由,而當下「輕安自在」。
因爲處處「感恩」,自己的心靈得於感覺到了空間的自由,而開始「輕安自在」;
因爲時時「感恩」,使自己從許多牽絆與束縛中解放出來,還原到純粹的自我,而分秒「輕安自在」。
我感覺不到人、事、物的美,因爲沒有心存感恩,做事就綁手綁腳。一旦時刻心存感恩,就可以感覺到人、事、物的美,做任何事,都可以輕安自在。

寫於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八日

感恩

今早與慈青在晨鐘起,薰法香中分享上人晨語開示中的「靜裡當思時日過,慎觀日常生活中,衣食住宿足無慮,當思來處極不易,信願回報四重恩,以慈導悲善解行。」
曾讀過唐代陳潤寫的一首詩:「丈夫不感恩,感恩寧有淚。心頭感恩血,一滴染天地。」就是説,真要感恩和報恩的時候,心裏升起感恩的念頭,就可以用一滴感恩的血遍灑天地之間。説明「感恩」的意思是非常非常重的,它蘊含著承諾,蘊含著責任,蘊含著對衆生深切的感恩與報答之情,所以感恩是个非常非常重的詞。更何況要報四重恩!
在現今繁亂、物質富裕的生活裏,的確很需要感恩來滋潤一下僵化的心靈。生命中的感恩,每個人各有體會和營造,外人無法介入,只能適時做一分提醒。當任何人在任何時刻,心靈發出這樣的需要時,感恩早就很豐富地存在了。
如何讓感恩在心靈裏時時刻刻出現?當心靈有了感恩後,就能呈現起承轉合的完整脈絡,慈濟菩薩道繼續走,内在的感恩將時時刻刻湧現,時時刻刻繼續增多。

寫於二零零八年四月廿八日

凡事留一點餘地

昨天,有同仁之間發生了磨擦,結果有一方哭著要離職;了解後才知曉一方説話不給人留餘地,甚至把工作上的事情和私人的事情混爲一談。不只誣賴同仁做事不負責任,還直問該名同仁在家是如何教育孩子?
待人處事固然需「得理」,但絕對不可以「不饒人」,凡事留一點餘地,不但不會吃虧,反而還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感動。
想起曾經讀過的一則報導:有位留美歸國的碩士應聘到一家貿易公司上班,他不但學歷高,口才佳,業務能力也強,在會議中屢展頭角。可每當他聽到其他同事提出一些較不成熟的企劃案,總會毫不客氣地破口大罵。在他的觀念裡,這樣並無不妥!因為這一切都是別人有誤在先。
然而,他的態度卻讓他在同事間成了隻孤鳥,過沒多久,即因為人際壓力而選擇離開公司。

其實,很多時候,理直氣「和」遠比理直氣「壯」更能說服、改變他人。
在日常生活當中,切記:凡事留一點餘地,給對方一個台階下,少講兩句,得理饒人,否則,不但眼前的事情沒法解決,還會讓身邊更多的朋友因而膽顫、疏遠您。值得嗎?

凡事留一點餘,是我們該學習的美德,該培養的「好習慣」。

寫於二零零八年一月十五日(星期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