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September 02, 2009

學習

書到用時方恨少,爲此,近來同時間看著好多書,從書中學習到許多:如果真正學會專注,看事物時,自然就放下自己。這種「看」的方式與平時習慣的理性分析、思考和判斷截然不同。如何純淨地看,不加上任何預設,這需要練習,也需要勇氣,因爲放下概念的同時,也放下這麽多年來這些概念所賦予的安全感。練習看事情、看人、看狀況,努力地專注,同時放下自己。


喜歡安靜、專注地看自己平時如何「看」事情,會清楚地看到,心中會起許許多多念頭。然後會努力去檢查自己是不是正在把這些觀點強加在事情上?是不是正對這件事情貼標籤?還是自己真正能看到它的原貌。

「放下」是一種更純淨的連結世界方式。透過重新學會如何看,似乎重新和世界建立關係。放下就是重新開機、重新連結、重新建立關係。在這純淨的關係中,很容易就可以看到許多過去被遮蔽的關係。放下,很容易就可以打通渠道。
 
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廿七日

無常

昨夜,臨睡前看到這一段的文字:因爲無常,故有因果。宇宙無常,世界上沒有不會改變的人、事、物,改變時時刻刻在進行。


以人來説,新陳代謝帶來的細胞轉變隨時在進行;外在世界中,許多燦爛文明在一夜之間被狂風、暴雨、地震或戰爭摧毀,如果理解「無常」,在歎息之餘,就不會驚訝。

而内在世界、我們的心,永遠在累積各種不同的意象、視訊、感受,為心中複雜的組合不斷增添化學作用。所以,因與果隨時在幻化運行。

也許,我們覺得每天只是另一個很普通的日子,但是我們可曾想到這平凡日子卻隨時潛伏著足以改變一切的巨變。這平凡不過的一天,其實很有可能是發生巨變的前一天。

有了這樣的心靈建設,無常來臨,我們是否就可以臨危不亂呢!

二零零八年一月十八日

問問題

問問題,是記者的基本功,但紮不紮實,可讓一則新聞,判生死。


多問一些對的問題,可以減少去找所有答案的需要。

問問題可以讓人思緒清楚,激發創意,指引出做事的新境界與新方向,同時激勵個人向上學習。但是,問題到底應該怎麼問、問什麼,以及在什麼樣的時間、地點,問什麼樣的問題?

在採訪過程中,記者既要善「問」,又要善「記」。「問」得巧妙並且「記」得到位,可以大大提高採訪的質量。

要想啟開採訪對象説話的心情、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,如何發問是十分重要的。如果能問得細、問得凖、問得精、問得深、問得透,會最大限度地激發他「說」的欲望,從而提高採訪效率和質量。

問得具體,問得深入,對方回答起來才有針對性,才能講出細節。比如採訪一位資深慈濟人,如果張口就問:「您是如何把事業和志業並行呢?」對方可能不知從何說起。如果改問:「還記得您是什麼時候開始投入志業的呢?」可能激發起他對往事的沉思與回憶,於是娓娓地講出一段生動的故事來。問問題,還要抓住細節,要不厭其煩,有「打破砂鍋問到底」的耐心和勇氣,遇到重點細節時,可以把採訪對象的話復述一遍,讓他補充和把關,這樣才能更深入、更有效。

採訪時,要努力作一個有心人,一次看起來幾乎無法完成的採訪任務,如果採訪者能隨機應變、善於思考、處處留心、選好角度,並能創造性地進行採寫,同樣可以寫出好的作品來。

採訪過程中除了與對象交談,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,那就是「記」。如果記的過程中不能做到重點突出,綱目清晰,寫稿時打開採訪記錄本一看,滿滿的一片,或者記得空洞無物,也會嚴重影響到自己撰寫稿件的信心和質量。

人物的語言、行為、表像,事物的環境、場景、過程,都要記得清楚、詳細。要隨時把被採訪者的神態、語氣以及過程中的突發事件,原原本本記錄下來。和對方談話時,不僅僅是被動地聽,而是要邊聽、邊記、邊思,把隨時想到的問題迅速地記錄下來。有疑問的地方最好當時就問清楚;當時問不清楚的,事後要做進一步核實。

為了避免報導失實,對於需要核實的細節,如人名、地名、時間、術語、數字等,要一邊採訪,一邊核實清楚。即使採用錄音機、錄音筆等工具時,也要做相應的記錄,以防一旦錄音不清或錄音損壞,無從核對。

二零零八年四月一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