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問題,是記者的基本功,但紮不紮實,可讓一則新聞,判生死。
多問一些對的問題,可以減少去找所有答案的需要。
問問題可以讓人思緒清楚,激發創意,指引出做事的新境界與新方向,同時激勵個人向上學習。但是,問題到底應該怎麼問、問什麼,以及在什麼樣的時間、地點,問什麼樣的問題?
在採訪過程中,記者既要善「問」,又要善「記」。「問」得巧妙並且「記」得到位,可以大大提高採訪的質量。
要想啟開採訪對象説話的心情、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,如何發問是十分重要的。如果能問得細、問得凖、問得精、問得深、問得透,會最大限度地激發他「說」的欲望,從而提高採訪效率和質量。
問得具體,問得深入,對方回答起來才有針對性,才能講出細節。比如採訪一位資深慈濟人,如果張口就問:「您是如何把事業和志業並行呢?」對方可能不知從何說起。如果改問:「還記得您是什麼時候開始投入志業的呢?」可能激發起他對往事的沉思與回憶,於是娓娓地講出一段生動的故事來。問問題,還要抓住細節,要不厭其煩,有「打破砂鍋問到底」的耐心和勇氣,遇到重點細節時,可以把採訪對象的話復述一遍,讓他補充和把關,這樣才能更深入、更有效。
採訪時,要努力作一個有心人,一次看起來幾乎無法完成的採訪任務,如果採訪者能隨機應變、善於思考、處處留心、選好角度,並能創造性地進行採寫,同樣可以寫出好的作品來。
採訪過程中除了與對象交談,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,那就是「記」。如果記的過程中不能做到重點突出,綱目清晰,寫稿時打開採訪記錄本一看,滿滿的一片,或者記得空洞無物,也會嚴重影響到自己撰寫稿件的信心和質量。
人物的語言、行為、表像,事物的環境、場景、過程,都要記得清楚、詳細。要隨時把被採訪者的神態、語氣以及過程中的突發事件,原原本本記錄下來。和對方談話時,不僅僅是被動地聽,而是要邊聽、邊記、邊思,把隨時想到的問題迅速地記錄下來。有疑問的地方最好當時就問清楚;當時問不清楚的,事後要做進一步核實。
為了避免報導失實,對於需要核實的細節,如人名、地名、時間、術語、數字等,要一邊採訪,一邊核實清楚。即使採用錄音機、錄音筆等工具時,也要做相應的記錄,以防一旦錄音不清或錄音損壞,無從核對。
二零零八年四月一日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